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仅仅用了短短六天的时间,就将埃及和叙利亚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夺取了西奈半岛与戈兰高地。这场迅速而激烈的战争使得埃及和叙利亚不得不面对失去领土的现实,然而以色列却拒绝归还这些地区。为了重新夺回失地,埃及和叙利亚开始筹备,再次整军备战,最终以突袭的方式发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尽管她们得到了十个国家的支持配资app下载,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先发制人
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其选择了突袭的战术,直接在阿拉伯国家的机场上摧毁了大量敌机,从而迅速掌握了制空权。这一策略让以色列在战争初期迅速占据了优势。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经过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惨痛教训,阿拉伯国家在随后的战争准备中显然更加严谨。从1972年开始,埃及总统萨达特就多次放出狠话,表示将与以色列开战,力图收复失地。
1973年4月,萨达特总统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再度重申向以色列开战的决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阿拉伯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每一次都引起了以色列军方的高度警觉,然而演习之后不久又恢复了平静,令以色列感到阿拉伯国家只是虚张声势,逐渐放松了警惕。直到1973年10月6日,埃及与叙利亚精心策划的突袭终于如约而至,战争的火焰再次点燃。
展开剩余65%二、十国支持
选择在这样的日子发动突袭并非偶然,那一天正值以色列最为重要的节日“赎罪日”。这一天,犹太人会全体放假,进行禁食,尽量避免使用武器和电子设备。因此,这场战争也被后世称为“赎罪日战争”。除了埃及和叙利亚之外,还有十个国家站在了她们一边,纷纷出兵与经济支持。
尽管约旦没有与以色列直接接壤,却派兵前往叙利亚,试图为盟友提供支援;伊拉克尽管远离战场,依然派出了数万名远征军参与战斗;而一些国力不强的国家,如沙特、科威特和利比亚,除了象征性的派出少许军队外,更是在经济上给予了支持;同时,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甚至远在遥远南方的古巴和乌干达,也纷纷派出了一些部队来增援。
三、先胜后败
这一场战争出乎以色列的预期,战争开始时,阿拉伯国家的军队确实一度占据了优势,他们的精锐部队攻破了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成功渡过了苏伊士运河,进入了西奈半岛。随后,埃及军队迅速布防,并在与以色列进行反击时给予了对方沉重的打击。同时,在戈兰高地,叙利亚军队同样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给以色列军队造成了惨重伤亡。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局势发生了骤然变化。以色列军队在戈兰高地取得突破,火势不断向叙利亚境内蔓延,逼近大马士革仅隔40公里。与此同时,在西奈半岛,以色列的军队也乘胜追击,逐步攻占路径,甚至再次突破至苏伊士运河附近。之所以以色列能够逆转局势,与其获得美国的援助密切相关。美国不仅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补给,还帮助其稳定了战局。此外,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未能乘胜追击,也无疑为以色列提供了喘息之机,从而导致了局势的逆转。
发布于:天津市腾思控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