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蓝新闻重庆配资炒股
对于Cosplay,今天的人们应该都不陌生,但对于Cos委托,你有了解过吗?
当你走在街头,遇到一位顶着银色假发、身着还原度极高的动漫服装的男生,和一个女孩正合照或像情侣一样在亲密互动,这不一定是附近有漫展活动,也可能是时下正火热的Cos委托服务。
图源:小红书
关于Cos委托,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圈内称“单主”)付费聘请愿意提供服务的Coser(角色扮演者)装扮成指定的二次元角色,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互动约会。据了解,目前接受委托、扮演相关男性角色的Coser大多为女性。
无论是一起漫步街头、在咖啡馆温馨闲聊,还是精心策划一场难忘的生日惊喜,这种新型的陪伴服务,正从二次元这个小众圈层中走向大众视野。
展开剩余87%法治网记者注意到,在小红书上,“Cos委托”“线下Cos委托”相关话题已经积累了16亿以上的浏览量和1200多万条讨论,这种付费与“纸片人男友”进行约会的活动,在热爱二次元文化的“00后”女生中很受欢迎。
小红书上关于Cos委托的相关话题数据
从纸片人到身边人,高价背后服务就像“开盲盒”
“这些乙游角色虽然是虚拟的,但在另一个世界会给我很多很多的爱。”2001年出生的小觉(化名)是一名乙游(专门针对女性玩家开发的一类游戏)爱好者,2023年在北京偶然参加一次线下的国乙展(国内最火的乙游展会)活动后,开始接触Cos圈。“后来在某短视频平台刷到了‘Cos委托’服务后,便产生了尝试的想法。”回忆起最初接触Cos委托的契机,小觉说,她自己也会Cos不同角色,但约委托带来的体验截然不同。
对于2002年的乙游玩家小柏(化名)来说,陆沉不仅仅是《光与夜之恋》中的虚拟角色,更是她对抗现实焦虑的精神支柱。2023年起,她一共约过七八次委托,角色都是陆沉。“在和陆沉认识四周年纪念日那天,我身体不舒服,Coser注意到我偷偷哭,一路捏着我的手揉穴位,那一刻真的感受到了角色的温度。”
图源:网络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这种将虚拟情感具象化的服务,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与此同时,委托的流程也开始变得完善。在约定日程之前,一般被委托Coser会有售前服务,比如发放问卷给约单的单主,提前了解她的称呼、习惯、雷点,约会见面时,也会事先给单主准备好礼物,沉浸式打造约会氛围。
“我一般不让单主填问卷,因为觉得太机械,填了也不一定记住,但我会提前一天和单主深入沟通好各项细节。”提供委托服务的Coser原理(化名)告诉法治网记者,她从2023年左右开始从事Cos委托,“我觉得能把大家的情感寄托立体呈现出来,是件有意义的事。”
作为一门新兴的情感消费形式,Cos委托服务市场近两年迅速扩张,吸引了不少为“逐利”而来的从业者。
在Cos委托活动中,除了要按小时支付给Coser酬劳外,约会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消费,一般默认都是由单主承担。法治网记者了解到,当前行业内的收费标准不一,北京、上海、江浙沪地区的单日委托费用一般超过千元,郑州、西安等地区的价格也能达到数百元。
包含角色人设、价格标准等信息的“委托条”
“这两年价格上涨很快。以北京为例,2023年时基本还是700元/天的不限时体验,而现在基本6-7个小时就收费900元,超时的话要单收费,超一个小时收150元甚至更高,过了零点后的半小时甚至就要收180元。一次委托下来,实际费用至少需要两三千元。”对于Cos委托服务的价格变化,小觉感受比较深刻。
更让人失望的是服务质量。热衷“Cos委托”的单主中,以学生居多,一些年轻女孩省吃俭用,只为换来一次与自己喜欢的角色共度一天的机会,然而这项花钱买来的陪伴是“美梦成真”还是“心塞”,就像开盲盒一样。
对于单主抱怨的服务质量差问题,提供委托服务的原理承认,“行业门槛比较低,部分从业者为赚快钱入行,不深入了解角色,就出现了高收费低质量的现象。”
“解决纠纷只能靠网络审判”,情感服务该如何规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多数Cos委托通过微信沟通、转账支付,以口头约定为主,缺乏平台担保和法律合同。转账备注也多为“零用钱”等模糊词汇,一旦出现纠纷,很难作为标准的服务凭证被认定。而这些纠纷,只能依赖网络“审判”来解决——挂人、避雷表、匿名吐槽。
对此,教育专家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种方式缺乏正式纠纷解决机制,还极易引发“网暴乱象”。“曝光过程可能暴露当事人隐私,造成二次伤害。”
小觉向法治网记者透露,最开始她们圈内有个共享的“全国委托避雷表”,单主们会在表格里记录自己关于某个委托的不好体验,现在这个表格已经看不到了,只能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匿名吐槽。
被封禁之前的“委托避雷表”
打开小红书,记者注意到,“Cos委托避雷”这一话题的浏览量超6000万,讨论量超50万。主要“槽点”集中在:Coser外形还原度低、角色沉浸感差、临时变更安排、收费不合理等。
据“上海民生直通车”报道,网友“豆歌”的经历,就涉及一笔高达9000元的委托。她在今年3月份曾委托一位女Coser陪同赴日旅行,为期15天的行程中,她以每日600元的价格委托对方扮演《原神》角色温迪,食宿交通全包。出发前,她列出了造型清单,希望还原游戏剧情中的一幕。然而,抵达日本后,对方称“角色的假发忘带”,临时改为另一角色,严重影响了豆歌的体验。
因委托服务产生争议后,对方先在QQ等社交平台发布内容,并附带了豆歌的实名信息。作为回应,豆歌随后公开了双方的聊天记录。对方此后以侵权为由将豆歌诉至法院。
图源:“上海民生直通车”微信公众号
“交定金后单主如果有事取消或改期,定金是不退的,但Coser自己有事就可以改期,双方完全不对等。”小觉向法治网记者说,另外,因没有平台监管,也没有合同的保障,如Coser形象身高与委托条严重不符这种情况,单主即便不满意也无法以此为由拒付或少付钱。
Cos委托目前尚难纳入监管,野蛮生长有待建立秩序
在接受法治网记者采访时,《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宏臣律师指出,Cos委托服务因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和服务评价标准的主观性,导致的不确定性因素和不可客观评价因素过多。双方通过微信进行沟通,对于费用包含的项目、提供服务时间、角色还原度、互动交流等方面的约定,并不一定清晰和完整,很容易引起双方的纠纷和摩擦。另外,情绪价值的满足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主观的东西,第三方很难有准确的判断依据,也难以形成客观的标准。
那么,能否引入一个第三方平台来介入监管呢?据了解,目前上海已有公司搭建平台提供Cos委托中介服务,尝试建立起“签约Coser入驻、签订消费合同”的商业模式。原理说,该平台也邀请过她入驻,但因抽成比例太高,在圈内并不受欢迎,“没人用得起”。
孙宏臣律师分析称,Cos委托是新生事物,尚不是一种成熟稳定的交易,相关部门难以直接将其纳入监管范围。而平台监管可以兼顾Cos委托服务的新颖性特征和规范性要求,通过大数据和用户反馈对Coser“奖优罚劣”,比人为确定一个评判标准更为科学和客观。在此方面,熊丙奇则建议关注行业服务标准,推动服务方在公共场合开展活动以保障安全。
另外,由于Coser扮演的角色多源自受版权保护的动漫、游戏IP,若未经授权便通过平台进行商业化运营,极易陷入版权争议。“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五十二条规定,Coser如未经授权擅自使用具有版权保护的动漫、游戏IP进行商业化运营,则构成角色形象侵权。”孙宏臣说。
目前来看,Cos委托行业还在野蛮生长重庆配资炒股,后续无论是靠行业自我净化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秩序,还是引入足够有力的监管,都是委托双方共同期待解决的课题。
发布于:北京市腾思控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