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和震撼的一场城市防御战役。这场战争的结果不仅决定了莫斯科这座城市的命运重庆配资炒股,更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如果当年纳粹德国赢得了这场战斗,现今世界的格局将会截然不同。今天,我们将详细剖析苏联人如何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以弱胜强,成功挡住了纳粹德国的铁蹄。
在进入具体战斗细节之前,先来回顾一下莫斯科保卫战的历史背景。只有弄清楚了当时的整体局势,才能真正理解当年苏联军民面对的绝望境地。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启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并在短短三个月多一点的时间里,迅速推进到莫斯科城下——这期间仅有约三个月零十天的时间。
而莫斯科与苏德边境之间,横亘着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在这短短三个月内,苏联失去了半数国土,数十万主力部队被迫投降,被送入德军战俘营。如果不是站在历史的高处俯瞰,任何穿越回那时的人都难以想象苏联还能撑下去。
当时,纳粹军队的推进速度快得惊人,比热刀切黄油还要顺畅。简直可以称之为奇迹,没人预料到他们会失败。然而,这个“奇迹”的背后,除了纳粹德国闪电战的猛烈攻势外,苏联高层的严重战略误判同样功不可没。
展开剩余89%苏联高层当时坚信,纳粹德国绝不会贸然发动对苏联的进攻。尽管毛泽东、丘吉尔等国际友人多次警告,斯大林却选择置若罔闻,甚至到了近乎病态的固执程度。前线多次传来紧急战报,高层依旧充耳不闻,还下令将德军的进攻视作“军事演习”,禁止过激反应,生怕激怒德国引发战争。
因此,战争爆发前苏联几乎没有任何防备。开战首日,苏联1200多架飞机还停留在地面,瞬间被德军炸成废铁。三天后,飞机损失超过4000架,坦克、火炮和军火库也惨遭重创,战斗力严重削弱。
为什么苏联高层会有这种莫名的自信?其实,斯大林等人并非完全不信希特勒会进攻苏联,而是不相信会在那个时间点发动攻击。德国这个国家从诞生起就一直被两线作战的恶梦缠绕,所以它的战略原则是先解决一边,再调转兵力应对另一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实行“施里芬计划”,试图先击败西线的法国,再转向东线对付俄国,但在法国打成持久战后,最终未能实现目标。苏联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这种持久战对德国来说极其不利。斯大林坚信,希特勒不会冒险将矛头直指拥有巨大战略纵深的苏联,而是会优先对付地盘狭小但工业发达的大英帝国。
事实的确如此,1939年二战爆发前,苏德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闪击波兰,苏联也迅速出兵瓜分波兰,两国合作得相当愉快。随后,德国停止东进,转攻西方的英法。法国被迅速击溃,德国又迅速逼近英吉利海峡,准备一举灭掉英国。此时英德激战正酣,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其实,斯大林自上台起就做好了战争准备,苏联早已在秘密酝酿抗战。因此苏联的失误更多是战略误判,而非轻敌。谁都没想到希特勒如此疯狂,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准确利用了苏联的盲点,给予致命打击。
希特勒如此激进,背后其实有他的迫不得已。当时,虽然他几乎控制了整个西欧,但西欧资源匮乏,工业基础与资源禀赋极不匹配。专家曾粗略统计,俄美中欧的自然资源比例分别是2:1:0.5:0.25。德国要维持战争机器,必须夺取英国庞大的海外殖民资源或苏联丰富的自然财富。
德国海军无法战胜英国,只能依赖空军。然而,英伦空战失败后,希特勒无法击败英国,只能选择东进苏联,避免被英苏夹击。两线作战的重担已不再是重点,生存压力迫使德国打破常规。
斯大林对希特勒的估计本无大错,但他忽视了人在生死关头不讲逻辑的事实。正因如此,战争开打两个月后,德军已逼近莫斯科外围最后一道重镇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一旦失守,莫斯科就几乎裸露在德军锋芒之下。西线主力早被闪电战击溃,远东兵团也无法快速驰援。理论上,失去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基本宣告完蛋。
然而,斯摩棱斯克的坚决抵抗超乎德军预期,战斗持续了一个半月。莫斯科方面自七月中旬获悉德军入侵消息,紧急构筑了三道防线。斯摩棱斯克这段时间至关重要,若沦陷如同其他城市一般迅速,苏联根本没有翻盘机会。
另外一个转折点,是希特勒亲自干预战局,命令古德里安将军兵分三路攻坚——一路围攻斯摩棱斯克,一路北上列宁格勒,另一路南攻基辅。此举导致德军兵力分散,攻势陷入拖沓。列宁格勒至二战结束始终未失守,基辅也久攻未下。
直到九月中旬,古德里安攻克斯摩棱斯克后被调往南线协助攻打基辅,才在九月末夺下乌克兰重镇。此举无形中给苏联争取了宝贵的十天时间。斯大林利用这段时间加紧防御,同时派遣从远东和中亚调来的40万援军。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作为纳粹德国的盟友,因准备与美国决战,放弃了北上苏联的计划。苏联因此获得第三个有利条件。日本北上的可能性被排除,远东部队得以抽调回援助莫斯科。
到了9月底,德军已逼近莫斯科城下,但他们的错误也接连出现。莫斯科虽有三道防线,却难以抵挡机械化德军的猛烈攻击,苏军多次主力集团被重创。莫斯科形势危急,斯大林肩负国家存亡重任。
10月10日,斯大林调整指挥权,赋予朱可夫全面统帅权,重新整编残兵为四个集团军。面对撤退建议,他断然拒绝,表现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坚定决心。莫斯科不仅是城市,更是苏联半壁江山的象征。斯大林坚守成了保卫战得以继续的基石。
天助自助,从十月中旬开始,莫斯科周边迎来连绵大雨,泥泞道路严重阻碍德军机械化部队推进。这场雨持续约20天,为朱可夫赢得了整顿军力的宝贵时间。
他一边聚集残余兵力准备顽抗,一边指挥克格勃人员在莫斯科周边布设炸药,分组潜伏,准备实施焦土抗战。这种战术显然借鉴了130年前库图佐夫元帅抗击拿破仑的经典策略。
尽管雨水阻滞了德军,但莫斯科兵力依旧薄弱。希特勒仍信心满满,扬言11月7日在红场阅兵,宣示胜利在望。
然而,11月初寒霜降临,道路封冻,德军机械推进重新加速,最接近莫斯科时仅距城约60公里,甚至据说能见克里姆林宫红星。远东援军尚未到位,莫斯科陷入绝望,部分官员偷偷转移财产。
统计显示,约2500万卢布及无数珍贵古玩被转移出城。更有100多辆军车被用于官员家属撤离,贪腐行为加剧了危机。百姓见官员逃跑,心中无不动摇,城市陷入混乱。
就在这危急关头,斯大林做出了震惊世界的决定——11月7日照常举行红场阅兵。借此展现苏联决心和士气,让希特勒和全世界都看到苏联誓死抵抗的决心。
这场阅兵成了苏联的精神象征,红军士兵昂首阔步穿越红场奔赴前线,死守到底。阅兵极大振奋了士气,平息了民心动荡,人民开始齐心协力,共同捍卫莫斯科。
面对兵力占优、气势汹汹的德军,莫斯科军民顽强抵抗,整整苦战一个月。12月初,冰雪降临,苏军援军陆续抵达,德军却陷入补给短缺和疲惫不堪的困境。
形势虽然向苏联有利,但他们还未准备好反攻。德国若此时果断撤退,虽失莫斯科但可保留实力。然而希特勒顽固地认为还能挽回败局,亲自指挥前线,要求德军死守。
这场死守持续到12月19日,给了苏联足够时间准备反攻。暴风雪肆虐德军士气与装备,最终德军被迫大撤退。朱可夫趁机收复莫斯科周边要地,历时四个月的保卫战以苏联胜利告终。
孙子兵法讲:“用兵之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两国领导人都未做到“不可胜”,都犯了战略错误,但区别在于斯大林能及时调整,逐步掌握主动,而希特勒却固执己见,错失良机,最终葬送了德国的最后希望和自己的政治生命。
发布于:天津市腾思控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